当前位置:化工仪器网-质谱网首页-技术文章列表-质谱成像的基本原理

质谱成像的基本原理

2025年04月02日 17:16 来源:江苏谱策科学仪器有限公司

质谱成像的基本原理

质谱成像(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,MSI)是一种将质谱技术与空间成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,能够直接对生物组织切片、材料表面或其他样品中的分子进行原位分析和成像。以下是质谱成像的基本原理的详细解释:

一、样品制备与离子化

  1. 样品制备

    • 样品通常被制备成薄片,如生物组织切片,并固定在导电载玻片或靶板上。

    • 样品表面需要保持平整,以确保离子化过程的均匀性和成像的准确性。

  2. 离子化方法

    •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(MALDI):在样品表面均匀涂覆一层基质,利用激光照射使基质和样品分子共同解吸并电离。MALDI适用于大分子如蛋白质、多肽和脂质的成像。

    • 解吸电喷雾电离(DESI):通过电喷雾溶剂对样品表面进行直接轰击,使样品分子解吸并电离。DESI无需基质,适用于多种样品类型,包括生物组织和材料表面。

    • 二次离子质谱(SIMS):利用高能离子束轰击样品表面,使样品分子溅射并电离。SIMS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,但可能对样品造成一定损伤。

二、质谱检测与数据采集

  1. 质谱检测

    • 电离后的离子被引入质谱仪进行分析,通常采用飞行时间质谱仪(TOF-MS)或四极杆质谱仪等。

    • 质谱仪根据离子的质荷比()进行分离和检测,生成每个像素点的质谱图。

  2. 数据采集

    • 通过在样品表面以栅格模式逐点扫描,采集每个点的质谱数据。

    • 每个点的质谱数据包含该位置存在的分子的质荷比和相对丰度信息。

三、数据处理与成像

  1. 数据处理

    • 对采集到的质谱数据进行预处理,包括背景扣除、峰识别和峰对齐等。

    • 通过统计分析和模式识别方法,提取出与特定分子相关的质荷比信息。

  2. 成像构建

    • 将处理后的质谱数据与样品表面的空间位置信息相结合,构建出分子的空间分布图像。

    • 成像结果通常以伪彩色图的形式呈现,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分子或同一分子在不同区域的相对丰度。

四、质谱成像的特点与应用

  1. 特点

    • 原位分析:无需对样品进行提取、纯化或标记,直接对样品中的分子进行原位分析。

    • 分子特异性:能够区分不同质量数的分子,提供丰富的分子信息。

    • 空间分辨率高:结合先进的离子化技术和质谱仪,可以实现微米级甚至纳米级的空间分辨率。

  2. 应用

    • 生物医学研究:用于疾病诊断、药物研发、组织成像和生物标志物发现等。

    • 材料科学:用于材料表面分析、涂层厚度测量和聚合物分布研究等。

    • 食品安全与环境监测:用于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、环境污染物分析和微生物鉴定等。

五、实例说明

假设我们想要研究某种药物在生物组织中的分布,可以通过质谱成像技术实现:

  1. 样品制备:将生物组织切成薄片,并固定在导电载玻片上。

  2. 离子化:采用MALDI技术,在样品表面涂覆基质,并用激光照射使其电离。

  3. 质谱检测:将电离后的离子引入质谱仪,采集每个点的质谱数据。

  4. 数据处理与成像:对质谱数据进行处理,提取出与药物分子相关的质荷比信息,并结合空间位置信息构建出药物的分布图像。

638792032874635642173.png


免责声明

  • 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化工仪器网”的所有作品,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-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化工仪器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  •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(非化工仪器网)的作品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  • 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,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