质谱基本原理及常见技术
一、质谱的基本原理
质谱是一种通过测量离子的质量-电荷比(m/z,mass-to-charge ratio)来分析样品成分的技术。它的基本过程包括三个主要步骤:离子化、离子分离和离子检测。
1. 离子化
样品首先需要转化为带电离子,因为质谱技术是基于离子行为进行分析。
常见的离子化方法包括:
- 电子轰击离子化(EI):将样品分子与高能电子碰撞,使分子电离并产生碎片。这是质谱分析中经典的方法,适用于小分子。
- 电喷雾离子化(ESI):通过喷射液体样品并在电场下使其带电,适用于生物分子(如蛋白质、核酸)的分析。
- 化学电离(CI):通过引入气体分子与样品分子反应产生离子。与电子轰击相比,化学电离产生的离子较少碎裂。
2. 离子分离
在离子化后,生成的带电粒子被送入质谱分析器。质谱分析器的作用是根据离子的质量-电荷比(m/z)将不同的离子分开。
常见的质谱分析器有:
- 四极杆质谱:通过四极电场控制离子的稳定性,实现对特定m/z值的选择性过滤。
- 飞行时间质谱:通过测量离子飞行的时间来确定其m/z。较小的离子较快到达检测器,较大的离子较慢。
- 离子阱质谱:通过捕捉离子并逐步释放它们进行分析,能够进行多级质谱分析。
3. 离子检测
分离后的离子会被送到检测器,常见的检测方法是电子倍增器,它通过产生多个电子放大离子的信号。之后,质谱仪将生成质谱图,该图记录了每种离子的强度和其对应的m/z值。
二、常见的质谱技术
1. GC-MS(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)
- 原理:气相色谱(GC)用于将复杂样品分离,分离后的组分进入质谱仪进行分析。适用于分析挥发性和半挥发性的有-机化合物。
- 应用:环境监测、食品安全等领域。
2. LC-MS(液相色谱-质谱联用)
- 原理:液相色谱(LC)用于分离样品,分离后的组分进入质谱分析。液相色谱不要求样品须是挥发性的,因此能够处理更广泛的化合物。
- 应用:生物分析、代谢组学、蛋白质组学、代谢研究等。
3. ICP-MS(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)
- 原理:ICP源通过将样品引入高温等离子体,使其电离。然后,生成的离子通过质谱分析器进行分析,适用于痕量元素的分析。
- 应用:环境监测、地质样品分析、食品安全等。
文章内容由AI辅助创作,如有错误,欢迎指正。
免责声明
- 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化工仪器网”的所有作品,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-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化工仪器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-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(非化工仪器网)的作品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- 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,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。